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历史----《红军的长征》教学案例分析

2019-08-20 15:10

摘自:《新思考网》

一、背景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历史,因此史料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结合章节教学目标,提供史料,以史料和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则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去体验历史情境,解释历史现象。这样,在学生史学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教师的意图和观点,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史学意识和观点。

能否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史料,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史料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本案例探究的主要目标。史料的收集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进行,而因特网的使用能使史料的收集渠道更为广泛和快速,我校已经实现了学生机房的因特网连接,为学生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史料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本案例的实施提供了硬件环境保证。所以我决定做一次尝试。

二、过程

1.收集、处理、组织资料

全班分组搜集红军长征的资料,确定图说红军长征的主题。根据图说主题,小组分工编写故事大纲,设计每页图的画面,撰写文字说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本组的作品,有一人或两人解说。教师对如何选材,怎样编写故事,如何制作课件进行适当的指导。

2.活动过程

教师准备:将学生分成六组,并选出每组的小组长,决定每组负责的线路,即瑞金、遵义、赤水和大渡河、雪山、草地、会宁组等,并布置每组查找的资料任务。

学生准备:每组一位同学当导游,并写出导游词。每个组要找到相关图片以及当年红军发生的故事,现在和红军有关的遗址或和红军有关的变化。红军的故事可以以小品的形式加进去。另外每组还要有一位同学负责给本组放映电脑图片。

3.教学过程:

师:一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1934年10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踏着中国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行程二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这群人的名字叫红军,这条路就是长征之路。这条路倾注的是他们的情,鲜血,智慧和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同学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来重走长征路,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首先请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导游组。

第一组:(配合图片)

生:大家好!重温红色激情,畅游锦绣山河,让我们从瑞金开始,这里有二百多处红军革命遗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从事了伟大的革命实践,创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这里是叶坪村,是毛泽东,朱德曾经住过的地方,里边的陈设都保持了革命家住的时候的原貌,当地有这样的传说……下面我们来到了云石山和蜡烛峰,这些地方都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看那耸立的山峰仿佛像革命家一样高大,这里的人们为红军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红军被迫长征后,瑞金人民支援了5000多人,如今的瑞金人民更是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八方来客,请记住这里,红色故都------瑞金。

师:从瑞金出发,红军经历了一系列的苦战,从突破四道敌军封锁线,到惨烈的湘江战役,乌江战役,人员锐减到三万多人,红军在接下来的这一站出现了转机,有请遵义导游组。

第二组:(配合图片)

生:大家好!这里是遵义会议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幢砖木结构,是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下面我们进去走走这里仍然摆着当年遵义会议的桌椅,下面就由我们组的同学为大家再现那个激烈,紧张的场面。由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朱德,说话顺序如上,并模拟他们的口音。

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接下来的战斗打得既让人欣慰又让人振奋,下面请出我们的赤水、大渡河导游组。

第三组:赤水、大渡河导游组(略)

第四组:雪山导游组(略)

第五组:草地导游组(略)

师:最后这一组被派到了革命圣地-------会宁,请看他们为我们带来的好消息。

第六组:(出示图片)

生: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6年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塔内还悬有这样的对联:“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岗举旗,遵义筹策……诗文传捷,酒看犒师。”最后六位同学表演会师那种激动的场面,大家在一起拥抱起来,互相致意,然后由扮演毛泽东的同学为会宁的楼题名为“会师楼”,并即兴总结长征,作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可说近乎奇迹。它那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今天我们用长征的精神来做现在的事,那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前人传统,不辜负前人的希望,为自己为国家而能不断取得进步。

(最后由每组选出的两位同学作为评委组选出今天的最佳导游组。)

三、教学反思和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收集、组织、处理资料,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学生自己来展示成果,最后由学生自我评价。从而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历史。这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1.创设了一个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通过自主搜寻史料,探索、研究增强了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该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不断地引起理解、认知、发现和表现的欲望,真正实现了课堂重心的转移,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探究、建构知识。

2.设计一个独特的教学流程,体现学生主体的特征。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角色,学生以导游或游客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分成六组,每组学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展示各组的成果。最后也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在整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协作等各种意识,又让他们享受到了课堂中的快乐。学习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削弱学科学习的要求,而是深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开始体会到如何根据需要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搜索、软件操作等为学习目的服务,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去领会和掌握,并真正成为改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

总之,通过这一实践,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形成,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体验、感悟、小结、提炼而潜移默化地形成。除了在增强学生历史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以外,更多的是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养成是持久的,而且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作用并逐步深化。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必须遵循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的原则,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既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进入正确的轨道,又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历史的热情,看到成功的希望。

作为一个初步的尝试,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1.是否每节课都可以这样创设和设计呢?

2.学生有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收集资料完成这些教学流程呢?

3.课堂活动活跃了,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否巩固呢?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建舟.《毛泽东诗词全集详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李建荣.《用史料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平台》.中学历史在线

3、鱼儿水中游.《活动课:从走长征路》.中学历史在线

4、李东微.《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中学历史在线